总氮分析仪的校准需遵循“先准备、后校准、再验证”的逻辑,核心是通过标准物质建立仪器响应值与总氮浓度的对应关系,确保检测结果准确。以下是具体步骤(以常见的碱性过硫酸钾消解-紫外分光光度法原理的总氮分析仪为例):
一、校准前准备
仪器与试剂准备
确保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:开机预热(按说明书要求预热30-60分钟),检查消解模块温度、紫外检测器光源强度、进样系统密封性等关键参数是否正常。
配制标准溶液:使用国家认可的总氮标准储备液(如1000mg/LKNO?标准液),用无氨水逐级稀释成至少3个浓度点的标准系列(浓度范围需覆盖日常检测样品的预期浓度,例如0.5mg/L、2mg/L、5mg/L、10mg/L,空白为无氨水)。标准溶液需现配现用,避免污染。
准备辅助试剂:按仪器要求配制碱性过硫酸钾溶液、盐酸溶液(用于中和消解后样品)等,确保试剂纯度符合分析要求(如优级纯)。
样品容器与系统清洁
校准用的比色管、进样瓶需用盐酸浸泡后,用无氨水反复冲洗干净并烘干,避免残留氮污染。
运行仪器的“管路清洗”程序,用无氨水冲洗进样管路、消解管路和检测池,去除前次检测残留。
二、校准操作步骤
1.空白校准(零点校准)
将无氨水作为空白样品,按照仪器“空白测定”流程进样:依次完成进样、消解(通常120-124℃消解30分钟)、冷却、中和、比色(在220nm和275nm波长下测吸光度)。
仪器会自动记录空白的吸光度值,并以此为基准扣除后续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的空白干扰,完成“零点校准”。若空白值过高(如吸光度>0.030),需重新检查无氨水纯度、试剂污染或仪器管路清洁度。
2.标准曲线校准(核心步骤)
按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,依次将标准系列溶液放入仪器进样位,启动“标准曲线测定”程序,仪器会自动对每个浓度点进行消解、比色,记录对应的净吸光度值(220nm吸光度-2×275nm吸光度,消除有机物干扰)。
仪器内置软件会根据“浓度-净吸光度”数据,通过线性回归拟合生成标准曲线(要求相关系数R²≥0.999)。若某浓度点偏离曲线过远(如残差>5%),需重新配制该浓度标准液并复测。
曲线生成后,仪器会保存曲线参数(斜率、截距),后续检测时直接调用该曲线计算样品浓度。
3.单点校准(辅助校准,适用于日常快速验证)
当仪器已保存标准曲线,且仅需确认某一浓度范围的准确性时,可选取一个接近样品预期浓度的标准溶液(如样品预计为3mg/L,选取2mg/L或5mg/L标准液)进行单点测定。
对比仪器测得的浓度值与标准溶液的真实浓度,若相对误差≤±5%,则说明曲线有效;若误差超范围,需重新进行标准曲线校准。
三、校准后的验证
质控样验证
选取一瓶已知浓度的总氮质控样品(浓度需在标准曲线范围内,且与标准系列浓度不重叠),按样品检测流程测定,计算测定值与质控样标准值的相对误差。若误差≤±5%,证明校准合格;否则需排查标准溶液配制、仪器参数设置等问题,重新校准。
平行样验证
对同一标准浓度点进行2-3次平行测定,计算相对标准偏差(RSD)。若RSD≤3%,说明仪器精密度良好,校准结果可靠。
四、校准注意事项
校准频率:新仪器首次使用前必须全范围校准;日常使用时,建议每7-15天进行一次标准曲线校准,每次开机后进行空白校准;若仪器维修(如更换光源、消解模块)或试剂批次更换后,需重新全范围校准。
标准物质溯源:必须使用有“国家标准物质证书”的标准储备液,避免使用自配的非溯源标准液,确保校准的标准性。
环境控制:校准过程中保持实验室温度(20-25℃)、湿度(40%-70%)稳定,避免强光、振动干扰仪器检测精度。
记录留存:详细记录校准日期、标准溶液信息(批号、浓度)、仪器参数、标准曲线数据、质控样验证结果等,建立校准档案,以备追溯。